時間:2018年5月5日

主題:探尋福德洋圳

講者:張清鴻老師

地點:福林國小

本活動由福林國小張清鴻地理老師,帶領東吳師生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的福德洋圳出水口出發,沿著福德洋圳的歷史足跡,走過至善路,然後跟著水圳,沿著小山丘的壁緣來到雙溪公園對面,這裡即是南北支線的分岔點。

張清鴻老師帶領著東吳大學的師生沿著北部支線繼續探索,途經雨農路、福林國小、幸福街,雖然福德洋圳大抵已隱沒在水泥建築群下,仍可透過各棟建築物的方位瞭解福德洋圳對士林聚落發展的影響。

最後,本次尋訪福德洋圳的活動,就來到位於舊街的神農宮,裡面供奉著神農大帝(神農大帝手中的稻穗,記錄著士林與北投地區水稻文化的發展)及蒐藏著紀錄士林歷史的石碑,讓東吳大學師生不再只是看到地面上的士林風貌,地底下隱沒的歷史痕跡,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張清鴻帶領東吳大學老師及學生探訪福德洋圳。

◎福德洋圳的歷史◎

清康熙年間,漢人沿著淡水河、基隆河來到士林地區開墾,在基隆河與其支流魔神仔溝匯流處(今新光醫院一帶)搭建一座小小的福德祠(神農宮的前身),祀奉土地公。

將雙溪、基隆河、劍潭山之間的平原地帶稱為「福德洋」。「洋」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指平原,「福德洋」就是「有福德祠土地公保佑的平原」。乾隆元年(1736),佃民合力開鑿福德洋圳,不僅灌溉林仔口、溪洲仔、下樹林、 福德洋、洲尾頭一帶的農田,也提供舊街、後來的士林街的民生用水,日本時代更供應士林紙廠的工業用水。

福德洋圳可以說是士林街發展的大動脈。民國 65至66 年間,福德洋圳加蓋成為一條貫穿雨農路、中山北路五段、文林路、 文昌路、基河路的道路,約略與中正路、雙溪平行的道路。

107.05.05 探尋福德洋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